湊佳苗母性讀後心得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1月19日

湊佳苗《母性》心得

—母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嗎?—

日文書名:母性

本書發表於2012年,2022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永野芽郁、戶田惠梨香主演。

湊佳苗《母性》劇情簡介

母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嗎?

留美(ルミ子)從小成長於母親無盡的愛,順著母親的喜好接受異性的追求、交往、成婚,直至她身為人母,她仍然不斷渴求母親給她更多的認同。

然而,親生母親卻因著親生女兒的存在而消逝,留美自此認定女兒清佳的存在是種不幸。

另一方面,面對受盡委屈的母親,清佳用盡辦法保護母親,卻總是弄巧成拙,使母親受到更多欺侮。不相等的愛,不存在的母性,這樣的母女會迎向何種結局?

小說中以三者角度「母親的手記」「女兒的回憶」,以及學校老師「關於母性」來探討這齣悲劇。雖然書中沒有寫明,但隨著章節的前進,讀者能逐漸發現看似第三者「學校老師」這一角色,其實竟也是悲劇中的人物之一。

湊佳苗母性讀後心得

《母性》電子書
《母性》日文版電子書

湊佳苗《母性》讀後心得

不同《告白》,為母復仇的女兒卻得不到母愛

湊佳苗的作品《告白》描寫母親為3歲女兒復仇,雖然並非主題,但或多或少對都推崇人性的「母愛」。然而,這本《母性》雖然書名就寫著「母性」兩字,卻是深刻的否定了大眾所認知的「母愛本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母親,更不可能因為成為母親就會自然而然的愛自己的孩子。雖然《母性》只是虛構的故事,但情節太過真實,令我不禁聯想到社會上的真實案件,有多少是源自於這種因為親子間不對等的愛?

母性電影
《母性》電影

我的反思愛的錯覺

我過去一直以來都以為母性是與生俱來的,這麼可愛的孩子又從自己身上長大,怎麼會不喜歡呢?但,直到我見識過越來越多社會新聞、心理學書籍後,我才知道「與生俱來的母性」不適用於世界上的所有人,有許多人間悲劇來自於這種「愛」的錯覺。幸運的我成長在擁有母愛、父愛的家庭,但有許多家庭仍侷限在這種「愛的錯覺」,痛苦的掙扎著。

也許是我比較悲觀,讀完本書後我更確定「沒錢、沒愛不要生小孩」,也許有人會說母愛很偉大,母親放棄人生成就孩子——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早已是陳腔濫調。「生下這個孩子」是父母一廂情願的選擇,並沒有人問過孩子的意願,換成這個角度想,是否那些沒做好準備就讓孩子出生於不幸家庭的父母,才是導致悲劇發生的罪魁禍首呢?

《母性》本書中的清佳,極度渴求母親留美的愛,她為母親爭口氣、忿忿不平祖母對母親的不平等待遇。然而,每當她爭了口氣之後,母親往往要為她收拾更多殘局,甚至導致她流產,背負祖母更多責難。

《母性》結局:現實社會的人間悲劇

由於湊佳苗與書中的母親留美一樣是家庭主婦,我感受到湊佳苗也隱隱約約在作品中埋怨現實社會無視家庭主婦的付出。與丈夫婚後的留美放棄了畫畫教室、工作,在失去母親後,搬入丈夫老家居住,做著無薪酬的家中粗重工作。雖然本書聚焦在「母親與女兒」,但不容忽視的是「母親」的不開心人生,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夫家」的歧視。

婆媳問題、同住問題,這些社會議題雖然並非本書的重點,但讀起來令我相當有現實感,「就是有這種婆婆!」「快離婚!」我不禁好幾次也為書中的「母親」感到不捨,所以我可以理解女兒清佳為母親爭一口氣的心情。但我更沒想到清佳為了母親出氣之後,反而換不來母親的肯定,「是不是白可憐她了?」如此這類的心情不斷吸引的我快速看下去。

可悲的是,結局太過真實。清佳對母親質問「祖母的死因」那晚,母親留美竟伸出雙手掐住她(母親的手記裡沒寫出),因而留下深深的勒痕,女兒為了保護母親掩蓋勒痕,衝動地選擇上吊自殺。直至她做出結束自己生命的選擇當下,她還是心繫母親,渴求母親的愛。

雖然清佳最後活了下來,但我不認為兩人不對等的愛、不健康的母女關係有所改變。這種誤會一輩子也解不開,非常真實的結局。

題外話,由於這是本10年前的小說,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10年後的現在是「男女無差別」的時代,所以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閱讀到「世界上只有兩種女人,母親與女兒」這類的文字總會讓我感到疑惑,如果湊佳苗是歐美人,例如JK羅琳的話,可能早就被罵翻了吧。

母性日本電影
《母性》電影

大家好!我是愛書成痴的Jenny,也是一位熱愛日本文化和偶像的日文痴。

 如果你和我一樣熱愛日本文化/閱讀,歡迎追蹤我,一起探索日本文學和娛樂的魅力吧!

湊佳苗《母性》結局分析

《母性》本書透過母親與女兒的獨白交錯而成,這種的「交錯視點」經常出現於推理小說,即使是同一件事,兩個人的描述也會有180度的不同。以結局來說,雖然《母性》這本書在湊佳苗的作品中不如《告白》來的震撼,但其文字背後所展現的沈重、掙扎卻足以令身為女性的我得不得反思到自己身上。

《母性》結局,自認為最愛母親的清佳,在得知父親與母親好友外遇的那天,同時發現自己竟是害祖母——媽媽最深愛的母親——過世的罪魁禍首,雙重打擊的她選擇了自殺。書中沒有描述留美與清佳在自殺事件後是如何相處,但湊佳苗避重就輕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猜想這對母女其實從沒真正和好,留美始終沒辦法愛清佳如同母親愛她。所以當結局清佳即將成為人母時,早已放棄追求對母親的愛,轉為釐清自己心中對於「母性」的定義。

母性電影永野芽郁
母性電影 永野芽郁(圖片來源:預告片)

湊佳苗 作者介紹

湊佳苗(日語:湊かなえ),日本小說家。大學畢業於家政學系,27歲與丈夫結婚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同時開始利用夜晚的時間從事創作。2008年以《告白》獲得週刊文春推理小說 Best 10第一名、「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中第四名、本屋大賞,同時改編成電影。

《告白》爆紅之後,湊佳苗收到大量出版社邀稿,行程一下就排到五年以後。忙碌的寫作生涯讓她自嘲沒時間去看大家的批判。寫作生涯出版27本小說的她,作品被廣泛改編為影視作品,至今已有9部電視劇、6部電影。

告白日本電影海報
《告白》電影於2010年台灣首次上映,獲得當年台灣日片票房冠軍。

就像乙一的作品被分為黑乙一與白乙一一樣,湊佳苗的作品也有不同風貌,分別探討不同議題,適合不同年紀的人觀賞。《母性》被歸類為屬於「適合成人、不感動也不衝擊」的分類,若是對湊佳苗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書籍分類。

湊佳苗作品推薦
湊佳苗作品推薦 圖片來源:TOHAN東販

湊佳苗的作品被稱為是「嫌惡系推理小說」也就是「讀了會讓人產生嫌惡感的推理小說*」,作品描寫出人性隱藏的那一面,當讀者閱讀時,彷彿就像赤裸裸的自己被寫成文字、甚至像被放大檢視你我都可能有的負面心態。每次讀湊佳苗的小說,總會令我感到心驚膽顫,像是自己的自白書。

*注:嫌惡系推理小說的日文:「イヤミス」,由來「読んだら嫌になるミステリー」,我個人會想翻譯成「不舒服推理」,意即讀了會讓人不舒服的推理小說。

【相關文章】日本僅有兩位作者以出道作獲得本屋大賞首獎,一位是湊佳苗,另一位是逢坂冬馬。

湊佳苗作品推薦

湊佳苗相當擅長女性議題,打從打響名聲的《告白》開始,一直到近年的《山女日記》,湊佳苗經常以不同第一人稱的女性視角描寫同一件事,

書名日文原文劇情簡介衍生作品
告白告白校園霸凌以及青少年犯罪,湊佳苗最著名的作品。同名電影
為了NNのために6位名字都有N的嫌疑犯一同出現於命案現場,每人都是為著另一位N才聚集於此,推理小說。同名日劇(強烈推薦)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寫出網路時代人們對八卦新聞的負面影響,霸凌題材。同名電影
山女日記山女日記不同煩惱的女性在登山的過程中追尋自我,與湊佳苗以往作品不同,屬於療癒小說。同名日劇

《母性》電影

《母性》同名電影由戶田惠梨香和永野芽郁主演,是繼2021年電視劇《秘密內幕~戰鬥吧!派出所女子~》之後兩人的再次合作。

秘密內幕戰鬥吧!派出所女子日劇
秘密內幕~戰鬥吧!派出所女子~

戶田惠梨香 簡介

戶田惠梨香(日文:戸田恵梨香 とだ えりか),以『死亡筆記本電影版』彌海沙一角打開知名度,曾來台灣拍攝過電影《鬪茶》,2019年NHK晨間劇『緋紅(又譯:信樂的喜美子)/スカーレット』女主角。2020年與同為日本演員的松坂桃李結婚。巧得是,《母性》這部電影上映後,戶田惠梨香也同時公布了懷孕消息。

戶田惠梨香飾演 田所留美 ,生長於母親充滿愛的家庭,順著母親的喜好與丈夫交往、生兒育女。沒想到,女兒的存在卻導致了自己母親的生命終結。矛盾的她,帶著母親的遺言「盡己所能地愛/愛当たりかぎり」扶養女兒清佳。

母性電影戶田惠梨香
戶田惠梨香 飾演 母親

永野芽郁 簡介

永野芽郁(日文:ながの めい)日本新生代演員,2017年NHK晨間劇《半邊藍天》女主角,其特別的哭法,被海外媒體譽為「仙女式哭泣」。其他著名作品有『3年A班』、『My Broken Mariko』。

永野芽郁飾演女兒 田所清佳,從小就渴求母親的愛。認為父親與父親的家人都在欺負母親留美,對母親渴求「無償的愛」。

母性電影永野芽郁
永野芽郁 飾演 女兒

《母性》日文讀書筆記

自分のからだの中に生き物が存在する。その生き物はこれから、私の血や肉を奪いながら成長していく。そして、私のからだをつきやぶり、この世に出てくるのだ。そのとき、私は生きているのだろうか。新しい生き物にすべてを奪われ、私という人間の抜け殻だけが残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在我的身體有另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接下來會奪取我的血與肉,成長茁壯。接著,他會穿破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等到那個時候,我會以怎樣的方式活著呢?可能像被新的生命奪去一切,只剩下空有人類的軀殼吧。

正しいことを言ってるのに、なんでそれを否定されなきゃいけないの?情ってなに?そんなのかける必要があるわけ?悪いことをしたから責められるのに、さも自分が被害者のように傷ついた顔をするなんて、卑怯じゃない

明明說的是對的事,為什麼卻要被人否定?什麼叫考慮情理?這種東西有用嗎?明明是自己做了壞事所以被人罵,卻反過來裝出自己才是受害者的臉,這種人太卑鄙了!

許される=愛される。 わたしの中だけで成立する式だった。愛されるためには、正しいこと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喜ばれること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あなたがそこにいるだけでいい。そんな言葉はわたしの人生には登場しなかったのだから……。いや、していた。遠い昔には。わたしが暗闇の中で求めていたものの正体がようやくわかった。 無償の愛、だ。

原諒對方=被愛。在我心中是相互成立的公式。為了被對方愛必須做出正確的事,讓對方開心。在我的人生中不存在「光是有你的存在我就足夠了」這句話……。 不,或許曾經存在。此時此刻,我終於明白在遙遠的過去,我在黑暗中始終尋求的某種東西,僅僅是「無償的愛」而已。

子どもを産んだ女が全員、母親になれる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母性なんて、女なら誰にでも備わっているものじゃないし、備わってなくても、子どもは産めるんです。
子どもが生ま生まれてからしばらくして、母性が芽生える人もいるはずです。逆に、母性を持ち合わせているにもかかわらず、誰かの娘でいたい、庇護される立場でありたい、と強く願うことにより、無意識のうちに内なる母性を排除してしまう女性もいるんです

並非所有生下孩子的女性都能成為母親。「母性」並不是每個女人都有的,即使沒有「母性」,也可以生孩子。
或許有些人能在孩子出生後,心裡會萌生出「母性」。但,另一方面,有些女人與擁有母性本能無關,只想永遠當被母性守護的那一方,因此不自覺地消除了內在心中的母性。

わたしは子どもに、わたしが母に望んでいたことをしてやりたい。愛して、愛して、愛して、わたしのすべてを捧げるつもりだ。だけど、「愛能う限り」とは決して口にしない。そんなわたしを子どもはもしかすると、鬱陶しがるかもしれない。
それも愛に満たされた証しの一つだ。時は流れる。流れるからこそ、母への思いも変化する。それでも愛を求めようとするのが娘であり、自分が求めたものを我が子に捧げたいと思う気持ちが、母性な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對於我的孩子,我希望能給予他「我對母親渴求的愛」(無償的愛)。我會用盡一切去呵護、珍惜、守護他,我會付出我的一切。但我絕對不會說「這是我全部的愛(愛能う限り)」。也許孩子會覺得我很煩人,但這也是一種充滿愛的證據。
時光流逝,正因為時間的前進,我對母親的感情也隨之改變。即便如此,我還是一位渴求愛的女兒,想把自己所尋求的東西,傳遞給孩子的這股心情,我想就是「母性」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本書的想法,謝謝你閱讀到這裡。

如果喜歡此篇文章,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電子書。本站可以獲得些許津貼作為寫更多文章的動力,而您也不會有額外支出的產生。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母性》電子書
《母性》日文版電子書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Scroll to Top